
零售趨勢
1. 數字原生品牌促使零售競爭升級
一方面,消費者對線下購物體驗的興趣日益增強,渴望回歸實體店。
不斷上漲的實體店消費需求,推動了數字原生品牌拓展線下門店的進程。
另一方面,零售店面空置率達到歷史新高,正處于“租戶市場”,為品牌方與出租方談判商業(yè)租賃條款提供了有利時機。
品牌方甚至能拿到租期更短的店鋪,試錯成本較低。
當然,最重要的是實體店既能提高客流量,也能降低獲客成本。
前提是運營得當,通過實體店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獨特體驗,品牌才能脫穎而出。
47%的消費者表示,品牌在當地開設實體店,對其在過去一年中的購物選擇存在顯著影響。
北美消費者中有49%認為實體店對購物選擇存在顯著影響;EMEA地區(qū)占50%,亞太地區(qū)占42%。
在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超過1/3的消費者表示,社群氛圍是他們光顧當地商店的主要原因。
在美國,81%的Z世代消費者傾向于實體店購物。
以上種種,無疑將吸引許多數字原生品牌利用實體零售,為消費者提供全渠道購物體驗,加劇行業(yè)整體競爭。
品牌如何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體驗式購物?報告提出三個實操性很強的建議:
利用線上數據,進行用戶畫像,針對性選址、選品、擇時,以快閃店測試消費者對實體零售店的需求;
創(chuàng)建以社區(qū)為中心的空間,提供店鋪活動、研討會、品牌合作或支持慈善事業(yè),創(chuàng)造獨特的店內體驗,以建立品牌親和力,讓消費者更加有歸屬感;
整合線上與線下消費歷史,充分培訓實體店員工,讓員工以更加專業(yè)的姿態(tài),為消費者提供定制產品推薦或個性化的產品測試體驗,為消費者的購物體驗營造價值感,繼而提升客單和復購。
2. 后疫情時代,品牌全渠道營銷成為必然
消費者網購和實體店消費之間的界限不再分明。
根據Shopify的調研數據顯示,54%的消費者表示,在2022年,他們可能會去實體店購買在網上被安利的產品。
53%的消費者表示如果在實體店看到心動的產品,也會選擇去網上購買。包裝消費品和零售公司的實體店零售額和電商網站銷售額也幾乎持平。
消費者行為的轉變,導致不管是數字原生品牌還是實體零售商,都必須面對全渠道拉新留存這一挑戰(zhàn)。
消費者所希望的,不僅僅是多一個難以抉擇的渠道,而是渠道無縫銜接的購物體驗,比如“線上消費、線下退貨”以及“線下選品、線上消費”等。
那么,品牌如何應對全渠道營銷的新挑戰(zhàn)?
個人認為,還是要以消費者購物體驗為中心,梳理消費者欲望誕生、接觸品牌、體驗產品、下單、付款的全流程,每個節(jié)點分別需要什么樣的體驗,線上線下哪個渠道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從而匹配資源。
這里的關鍵在于,不把渠道的整合當做加法,不是0.5+0.5式的整合,因為多渠道經營往往是乘法法則,搞不好就是0.5*0.5,消費者對于品牌的整體印象反而會減分。
所以一定要去發(fā)揮各個渠道的優(yōu)勢,既要有單兵作戰(zhàn)的能力,又要相互之間取長補短。
比如說,線上有數字化的優(yōu)勢,線下有沉浸式體驗的優(yōu)勢,線上的數據一定要為線下體驗設計賦能,而線下的體驗也要能給線上帶來轉化。
3. 重塑零售員工角色
對公司滿意的員工,能帶來更多對品牌滿意的消費者,因為員工才是每天接觸消費者的一線人員。
千萬不要再把員工當成是只會和客戶推介產品的工具人了。如果是這樣,為什么不干脆多印兩本產品說明書呢?
目前零售業(yè)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之一,是如何留住員工。
近段時間發(fā)生了不少員工罷工、辭職事件,在美國,職位空缺率創(chuàng)歷史新高,英國的雇主則面臨著嚴峻的用人短缺情況。
放眼國內,這一情況也不容樂觀,零售行業(yè)一線從業(yè)人員流動率之高遠超大盤水平。
主要原因無外乎錢少事多(受疫情影響,他們的工作內容還增加了日常清潔消毒、處理虛擬銷售、實時回復信息以及協(xié)調路邊取貨訂單)還不太受尊重。
企業(yè)要想留住搖錢樹員工,還得從根上治,給夠錢、給尊重。
前者是合理的薪酬和晉升制度,后者需要有能讓人健康工作與成長的氛圍。
三、航運和物流趨勢
1. 供應鏈中斷后遺癥諸多,消費者對物流要求不降反升
疫情沖擊、政治不穩(wěn)定、自然災害頻發(fā)以及監(jiān)管政策變化等全球危機使全球物流網絡愈發(fā)脆弱,供應鏈中斷發(fā)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都在增加。
根據Shopify委托Forrester公司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2022年各大品牌要面臨的供應鏈問題包括生產延誤、運輸成本激增和運輸延誤。
麥肯錫報告稱,目前制造業(yè)生產的重大中斷平均每3.7年就會發(fā)生一次。專家預測,至少要到2023年,供應鏈端才能恢復正常。
然而,消費者對于物流的要求越來越高,既要速度又要質量。
數據顯示,全球60%的消費者期望產品可以當日達、次日達或兩日達,與此同時,還要求低碳可持續(xù)。
賣家不得不通過大數據、云端服務等技術手段,重新整頓供應鏈,優(yōu)化從產品生產、存儲到運輸的完整鏈條。
也有部分賣家正在通過和第三方物流商合作的方式,來升級自己的供應鏈戰(zhàn)略。
據統(tǒng)計,全球范圍內,37%的賣家計劃在 2022年使用或變更現(xiàn)有的第三方物流商。
2. 下一時代的“物流”是可持續(xù)物流
消費者認為,走可持續(xù)性道路的品牌才是好品牌。
在過去6年時間里,全球范圍內“可持續(xù)發(fā)展”在線搜索量的增幅高達71%。
特別是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高收入國家,增幅更為可觀。
過去的一年時間,全球約44%的消費者表示,購物前會明確品牌屬性,只會購買承諾走可持續(xù)發(fā)展路線品牌的產品。
對此,大多數品牌選擇了因時而變,將踐行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2022年的首要任務之一。
比如,瑞典童裝品牌Polarn O Pyret鼓勵消費者將不愿再穿的服飾退回,以換取商品優(yōu)惠券。運動服品牌Lululemon和Sweaty Betty也有類似活動。
除了以舊換新之外,減少配送過程中產生的碳足跡,使用可回收或可重復使用的產品包裝,同樣是實現(xiàn)品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方式。不過最重要的,仍舊是搭建實現(xiàn)可持續(xù)性目標的框架,從流程和制度上保證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3. 要想留住消費者的心,物流容不得馬虎
不包郵、送達時間不確定、送遲了又或者是包裹直接不翼而飛……只要你經歷過以上一種或者幾種,你就明白標題的含義。
同時,你要相信在對物流這件事上的態(tài)度,全球人民出奇的一致。快捷包郵準時的配送服務,就是網民心中的白月光。
Shopify出品的報告揭示出配送時長和費用之于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60%的消費者認為快速送達服務影響最終購買決策,其中27%認為這個因素非常重要。
研究數據顯示,對于75%的全球消費者來說,品牌(或是賣家)是否免郵之于最終消費將起到關鍵作用,其中58%的受訪者表示,希望產品能免郵且次日送達。
Shopify針對消費者網購下單前優(yōu)先考慮的事項進行調研。
標明郵費被74%的受訪者列為第一重要事項。簡直就是”東西可以貴30,但要8塊郵費就是要我命”的數據化表達。
這時候,算賬完全不管用,關鍵是不包郵的態(tài)度就真的讓人無法接受。
背后是物品和物流分開付費導致的二次損失,激發(fā)了人類損失厭惡的本能。
所以,品牌處理物流這事,就得和談戀愛鬧別扭的處理方式一樣,主動承擔責任,態(tài)度真誠良好,關系方能持久。
戀愛,講道理就完了,品牌和消費者的關系也是如此。
有時候不是看誰對錯,而是看誰是比較不能承擔關系破裂的弱勢一方,弱勢一方就不得不付出更多去維系一段關系。
顯然,市場上的愛馬仕總是少數,多的是叫不上名,也沒有議價權的品牌。
后者能做的就是通過包郵降低消費者的損失厭惡,主動告知物流的實時進展等來讓消費者感受到自己的真心,以換取品牌好感和忠誠。
在開篇我提到這份報告AKA《2022跨境電商行業(yè)趨勢》,是因為我真的覺得對于國內電商從業(yè)人員而言,這份趨勢實在是顯得有點“過時”。
報告中所提到的很多技巧,對于很多國內品牌來說,可能都是基操了。
但是聯(lián)想到中國市場發(fā)展的不均衡性,比如一二線市場和小鎮(zhèn)市場的差異,成熟品牌和新興品牌的差異。
對于前者而言是基操,對于后者可能是殺出重圍的大招了。
所以還是選擇研讀這份報告,并且將其中精華的部分總結出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